一個難題就是一位“老師”
——記橋梁公司混凝土分公司維修班班長劉新林
一個難題就是一位“老師”
——記橋梁公司混凝土分公司維修班班長劉新林
吉予儂
別看我們橋梁公司混凝土分公司維修班班長劉新林個頭不高、其貌不揚,但在公司內外卻是美名遠揚。有人說他是工地的CT機,拌合站的所有設備無論出現什么問題,只要他聽聽、看看,把把“脈”,就知道“病根”在哪里。有人說他像塊“海綿”,不遺余力地吸納著各種技術“養分”。
生產商必為師
5年前,老劉剛被聘任為我們分公司維修班班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與拌合站所有設備生產廠家的工程技術人員取得聯系,“對號入座”加入微信群。有人說,生產商和我們就是一種買賣關系,生產此類設備的又不是只此一家,何必跟他們“心有千千結”。劉新林卻說:“俗話講‘知子莫若父’,生產商的工程技術人員最了解這些設備的設計原理和結構性能,他們才是我們維修人員最直接的老師。”
2020年的一天,拖泵機像是患上了“哮喘病”,氣喘吁吁有氣無力,可以正常啟動運轉但出料很慢。劉新林就帶人從邏輯閥、溢流閥、小液動、大液動再到單向閥一一拆卸檢查,排查了堵管、電路、油路等各個部位,都沒有發現問題,一時間就像碰到一道無解的連線題,無法對設備“病癥”做出準確判斷。??
劉新林立即打開微信群,對應找到該設備生產商的工程技術人員,向他們講述了設備故障的“癥狀”,對方告訴他:油路壓力正常,但出料卡殼,那么問題還是在油路。劉新林趕緊把油管、油缸都拆卸掉,順藤摸瓜在其中一根油管里排查到一顆掉落的小螺絲。劉新林解釋道:“因為這顆小螺絲隨著油的流動在油路里到處跑,排查起來特別困難,不是廠家的提醒,很難找到問題所在。”
一顆小螺絲使大家明白一個大道理:小零件也可能引出大問題,找對“老師”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同行乃我師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但劉新林卻認為:同行之間業務相同、工序相近,技術上各有各的高招,相互學習必然是事半功倍,同行乃我師。因此,一有時間便到兄弟單位拌合站去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加強聯系和溝通。
前段時間,劉新林分別到西(安)延(安)高鐵中鐵一局集團長安制梁場和中鐵四局集團富平制梁場參觀學習,發現他們的組裝式胎卡具不拘一格與眾不同,便仔細查看詢問,得到對方的同意后,對各個部位拍照記錄。
回來后,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取長補短,制造出了一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新式組裝式胎卡具,不僅能夠多次循環使用,節約成本,而且體積小、易于拆裝,方便轉場運輸。
一個難題就是一位“老師”
人們常說,“人過三十不學藝”。但近40歲年紀的劉新林先后求學于多家技術學院,學習機電一體化、電工、焊接技術和機床、車床、銑床維修,電工、鉗工、焊工、銑工等十八般武器樣樣皆通。
有人遇到難題難免會痛心疾首心煩意亂,但劉新林卻喜歡迎難而上,他說:“一個難題就是一個階梯,克服一個難題,就等于上一個臺階,難題是最好的老師!”
近年來,我們混凝土分公司為了節支降耗,開展了以老帶新的培養模式,以達到維修人員搭配合理化、資源配置最優化、功效最大化的目標。劉新林充分調動組員技能優勢,對換下的機械備件,通過打磨、清洗、噴漆等工藝翻新修復后再利用,對某些“年老體弱”的易損設備和部件進行創新。
我們高鐵制梁場鋼筋綁扎胎卡具一般都是一次性的,無法實現周轉使用,雖然梁型一樣,但是每個新項目都要重新制作,費工又費錢。劉新林經過觀察對比,決定把一體骨架改裝配式骨架,采用螺栓連接,假內膜改為可伸縮骨架,不僅方便于調整運作,使綁扎出來的鋼筋更精確、更美觀,而且實現了胎卡具循環使用,降低了綜合使用成本。
他還突發奇想,在布料機一臂上安裝一個固定平臺,使布料機更換泵管時間由兩個小時縮短到一個小時,不僅為安全生產裝上了“保險閥”,也給我們混凝土分公司西延高鐵站前段箱梁拌合站按下了“快進鍵”,使混凝土供應量達到每天1000多方,創造了橋梁公司箱梁生產最高紀錄。我們混凝土分公司自2020年開始設備轉場自主維修至今,累計節約整修費用達236.6萬元。職工們說:“劉新林這臺金剛鉆現在可變成了金不換!”
圖為工作中的劉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