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重工自主研制智能懸灌造橋機 助力合武高鐵建設
本站安徽六安訊:6月9日,合武高鐵跨滬渝蓉高速公路特大橋上,4臺智能造橋機如“鋼筋鐵甲”般環抱住梁體,隨著它的走動,兩頭梁體也不斷向中間延伸,標志著漢江重工自主研制的上承式智能懸灌造橋機首次在高鐵建設中使用。它替代了傳統掛籃人工施工方式,實現了自動行走、自動開合模板、自動噴淋養護等,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合武高鐵跨滬渝蓉高速公路特大橋建設現場(周成臣 供圖)
該智能造橋機是漢江重工針對傳統掛籃施工研發出的新一代智能裝備,主要由承重體系、模板體系、液壓系統、電器控制系統、信息化監測系統組成。漢江重工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現澆混凝土連續梁主要是依靠掛籃設備現澆施工,存在流程復雜、安全風險大、人工作業強度高等痛點。從安裝掛籃、搭建模板、綁扎鋼筋到后期脫模、噴淋養護等各種程序,都離不開人,掛籃向前移動也需要人工配合千斤頂拖拉才可以。”
針對上述痛點,漢江重工創新采用電液同步控制、新型液力錨固系統等技術,研發出智能造橋機,實現了造橋機的受力均勻、一鍵自行移動以及自動噴淋養護,并且大幅減少了人力。“施工過程只需要一個操作手和若干綁扎鋼筋的工人。按一下按鍵,三個小時就可以實現自動脫模。”
據介紹,相比傳統掛籃施工方式,使用智能造橋機建造一個3米長的節段可以節省2天時間,建造一個128米長的連續梁可以節省一個多月的時間。數字化監控平臺也讓造橋更安全。它不僅實現了對“人、機、料、法、環”全流程智能管控,實時反饋設備運行狀態,對施工過程中能實時監控、精準控制、及時預警,施工安全性顯著增強。
下一步,漢江重工將持續深耕橋梁施工裝備領域,以“輕量化、智能化、數字化”為導向,推動更多“四新”技術成果轉化,為高鐵建設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裝備解決方案,助力中國高鐵向“智能建造”時代邁進。(文/周成臣 趙越 審核/林少亮 徐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