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江鐵路超大盾構機“穿河而過”開創技術先河
本站廣東東莞訊:6月20日晚10時許,中鐵十一局深江鐵路7標深莞隧道(西段)采用13.24米超大直徑土壓盾構機“鯤鵬號”成功下穿東寶河,開創了“透水復雜地層超大直徑土壓盾構長距離穿越水域環境”施工先河,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
深莞隧道大盾構施工現場(彭浩 攝)
長期以來,國內盾構技術在解決過江、過河施工難題時主要采用的是泥水盾構或小直徑土壓盾構工法,但仍局限于中小口徑、常規地質環境中使用。在“高水壓、強透水、復雜地層”的水域環境下,尚無超大直徑土壓盾構施工的成熟案例。此次采用的超大直徑土壓盾構機在穿越東寶河施工中,需下穿全風化、土狀強風化、塊狀強風化和中風化花崗巖等4種不同地層,技術難度空前。
東寶河是深圳市第一大河,分隔深圳東莞兩岸,河面寬度超300米,土體水壓受潮汐影響明顯,且通航船舶頻繁。此次盾構下穿位置距河面約43米,長距離下穿需應對透水性強、地質條件復雜等挑戰,施工中還面臨盾構掘進水壓高、掌子面穩定性差等困難,是全線重難點工程之一。
監測盾構掘進參數(張璽 攝)
面對行業內尚無先例的技術挑戰,項目團隊堅持“方案先行、方案可行、方案必行”原則,組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領銜、國內頂尖專家全程護航的超級智囊團,全面指導方案制定、應急處置及評估論證等關鍵工作。項目團隊還選用高扭矩、高承壓性能的盾構機,并針對刀盤與螺旋機進行防結泥餅、防噴涌專項優化設計,確保盾構下穿萬無一失。
同時,該項目依托中鐵十一局產業工人培訓基地,積極搭建“技術+人才+應用”三位一體賦能體系,選派技術骨干參加“仿真培訓”,配合VR技術高度還原現實環境,使盾構機操作手練就過硬“下穿本領”。通過運用自動化影像采集機器人、隧道超前支護技術、組合式多層次注漿體系等多重技術創新,最終成功穿越東寶河。
深江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線全長約116公里,設計時速250公里。建成通車后,將把深圳、東莞、廣州、中山、江門這五座大灣區城市更緊密連接在一起,深圳與江門可實現1小時內通達,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生活圈、經濟圈,對進一步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具有重要意義。(文/閔 輝 馮亞杰 黃喬丹 審核/任志宏 徐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