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延高鐵正式啟動聯調聯試
本站陜西西安訊:9月11日,隨著DJ502次檢測列車從西安北站駛出,由中鐵十一局參建的陜北革命老區首條高鐵西延高鐵正式啟動聯調聯試,為全線如期開通奠定堅實基礎。
聯調聯試列車行駛在線路上(宋東升 攝)
西延高鐵起自西安,終至既有包西鐵路延安站,正線全長約299.8公里,設計為雙線,時速350公里。中鐵十一局承建的西延14標正線長20.18公里,主要工程內容包括橋梁15.54公里(含14聯連續梁、本標段及相鄰標段736孔箱梁制架),路基4.64公里,無砟軌道18.06公里,高陵車站部分工程以及全線軌道鋪設等。
無砟軌道施工(任世偉 攝)
建設過程中,該項目秉持構建“閉環管理”體系,推行標準化施工,打造可視化實訓基地,創新應用64項橋梁、路基、無砟軌道工藝工裝。
該項目深入推進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管理質效,成功承辦五次由西安鐵路局、西成公司組織的精品工程現場觀摩會。在西成公司2023至2025年度4次信用評價中,在全線19個標段里連續4次摘得榜首。
西延高鐵跨西咸北環線立交特大橋轉體中(李立偉 攝)
西延高鐵跨西咸北環線立交特大橋全長4832.92米,為項目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大橋有12段連續梁施工段,采用轉體連續梁跨越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工期緊,施工難度大。為保證轉體安全順利,項目團隊采用了液壓馬達驅動齒輪齒條式轉體驅動系統,首次實現了墩頂轉體球鉸的重復利用,同時采用BIM+GIS平臺技術,實現了轉體施工過程中轉體橋梁結構三維可視化數字模擬,通過全自動的傳感器信息采集+物聯網技術實時反饋,實現轉體全過程智能控制。此次轉體引起央視媒體高度關注,進行了兩次直播報道。
西延高鐵項目臨潼制梁場(代廣鑫 攝)
該項目研發應用預埋件智能檢測工作站,依托孔距、平面檢測系統及漆膜測厚儀,對預埋件的平整度、涂層厚度以及外形尺寸進行智能檢測,檢測精度可達0.01毫米,作業人員由以往的6人減少為2人,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檢測精度和效率。此外,他們還應用端模液壓拆模裝置,有效解決了拆模導致的混凝土邊角破損問題,保證了箱梁內實外美、一次成優。
箱梁架設施工現場(趙越 攝)
架梁施工過程中,該項目超前規劃資源配置,采用“機械化集群作業+信息化動態管控”模式,構建全流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并引入信息化云平臺,強化現場組織,保障箱梁架設精準、安全。
采用BLCP500型本鄰兩線長軌鋪軌機組進行鋪軌作業(王嘉 供圖)
西延高鐵全線橋隧比高達91%,鋪軌施工最大坡度比高達30‰,長鋼軌運輸、鋪架難度大,交叉施工作業頻繁,安全風險和精準度要求高。為提高施工效率、確保施工安全,中鐵十一局運用智能工程線調度信息平臺,遠程實時監測鋪軌機組等關鍵設備運行狀態,實現可視化管理和安全隱患超前預警,大幅提升了工程線施工安全管理質效,并采用自主研發、世界領先的BLCP500型本鄰兩線長軌鋪軌機組,精簡作業人員60%,節約作業時間約30%,創造了兩臺機組22小時鋪設27公里鋼軌的全國紀錄,歷時65天完成了616.34公里軌道鋪設任務刷新了全國紀錄。
西延高鐵開通運營后,西安至延安的運行時間將從目前的2個半小時縮短至1小時左右,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加快構建包海高速鐵路通道,進一步完善優化國家高速鐵路網絡布局,提升陜西省區位優勢和全國鐵路網樞紐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文/任世偉 李立偉 審核/唐里 徐云華)